专业原创精品说说!

当前位置:首页 > 美词佳句 > 历史诗文 > 本文内容

辛弃疾有关明月的诗句-辛弃疾写的关于夏的古诗

发布时间:2022-05-10 04:04:47 源自:www.yilonglh.com 源自:天天句子网 阅读()

辛弃疾的诗 帮帮忙 速度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说明】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人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译词】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评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

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

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集评】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一路

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

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浅味永,

摹写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颇有审美价值的淡墨画——

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

-----------------------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 ,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 ,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辛弃疾为上饶山水作的诗词

1、《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宋代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译文:

偶然跑来寄托在人身的官职啊,我问你算是今古人间的什么东西?多年来我有发泄不完的愁和恨,它们深如重城,长达万里;如今我百无聊赖游赏风景,清风明月也对我实行坚壁。我本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才,不料出身低微象卖酒的被人瞧不起。可惜光阴都消磨掉了,只落得雪白的发丝盖满头皮!我高声唱起一只悲壮的曲子,幸好席上有三位英杰聚集。

不要哀叹秋天的黄菊憔悴,它禁不住风霜自该枯萎,严冬里还会有孤标傲世的红梅,它将在冰雪中争开蓓蕾。酒醉后我重新揩眼向西北遥望,只看见孤雁在时隐时现地高飞。人间的万事都象空中的浮云,只有任从它们来来去去。我面对时势无能为力,枉自怒发冲冠生闷气!老朋友们如今都在哪里?想必也正对着残月和金星叹息。

2、《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宋代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3、《水龙吟·题瓢泉》——宋代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译文:

稼轩何谓贫穷,任凭檐外泉水如玉珠倾泻。乐天道而知天命,才不用过分忧虑。自古谁真正理解“用我则行,舍我则隐”? 贤者颜回住陋巷,一竹篮饭,一木瓢水,别人也许受不了这种穷困,他却守清贫而自乐。料想当年,曾问孔丘: 既以粗茶淡饭为乐,又何必整日忙碌不停?

泉水呀,姑且与浮云青山相伴,勿匆匆流下山去。对泉照影,自觉苍老,被当权者冷落,乃意中事。先生饮罢泉水,但觉口齿清凉,满怀清香。笑挂瓢树上,风吹有声面摔碎。问: 何不作哑以保全自己?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5、《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

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

老夫静处闲看。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 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

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 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 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 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 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 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 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 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 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 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 砚渚..陈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 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 校”,是查核的意思。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 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 风光。

辛弃疾写的关于夏的古诗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宋 · 辛弃疾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

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

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

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

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

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写初夏杭州西湖。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坡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欢迎分享转载→ 辛弃疾有关明月的诗句-辛弃疾写的关于夏的古诗

用户评论

© 2013-2021 - 天天句子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1006191号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